东北大学是985守门员?实力解析:工科强势(自动化曾全国第一),录取分595-630可报
日期:2025-09-08 16:26
今天讲东北大学,它是妥妥的985。虽然在985里整体排名常被认为不高,不少人觉得它是弱势985,但其实东北大学一点不弱,仔细了解就知道,它是强势985院校,尤其工科超强。
东北大学是985、211,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共建,每年经费近100亿,保研比例超30%,单看这些几乎挑不出毛病。
虽说是985,但因为大家对它有偏见误解,录取分数不高。610到630分在很多省份只能上211,想读985没机会,可报东北大学,这个分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基本能录取。
东北大学工科实力突出,看家专业尤其强。比如自动化,曾一度全国第一;机械、冶金、材料、计算机也可圈可点,随便一个在全国进前十都没问题。说它是“985守门员”?要是它算,那“门槛”得多高?其实它是985工科里的强校。
再看东北大学到底强在哪。先看自动化,除了曾是全国第一,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学生还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足球机器人大赛,拿过国内首块该赛事金牌。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关键人物:中国无线电技术开创者王汉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佛硕士,曾在此任教)、国家控制学科创始人郎世俊(学校有郎世俊班)、国家自动化学科创始人李华天(研发出国家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梁思成、林徽因也曾在此任教,这些都奠定了学科地位。
自动化专业有复杂工业流程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液晶自动化国家科研创新平台等十几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0%的自动化本科生本科期间基本能进实验室参与学术课题。
学校在复杂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无人系统(如无人车、无人车间操作控制)等领域表现突出。
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基本去央企(甚至总部),像中国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电网、船舶,还有华为、比亚迪、一汽,要么做技术研发,要么去顶尖民企。东北大学升学率近70%,去向主要是哈工大、西交大、清华、浙大、上交、南大、中科大、北航、北理,除本校外基本是这些院校,去华科、东南的人较少。在东北大学看来,自家自动化就是国内一流。
材料专业也很牛,以冶金材料为主。宝钢、鞍钢、首钢很多先进成果用的是东北大学技术;珠港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极雪龙号破冰船的不少先进材料也出自这里。东北大学在冶金材料方向全国顶尖,因为它曾是国家冶金部直属“大儿子”。材料专业升学率也近70%,去向包括北大、清华、哈工大、西交大、浙大、上交、南大、华科、东南。其实东北大学好专业不止这两个,篇幅有限先讲这些。
东北大学的优势:一是建校早,二是办学没中断,每个历史阶段都抢眼,还奠定了东三省高等教育基本格局。
东北大学1921年正式成立。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建议:东北要发展,得培养自己的大学生和人才。张作霖没读过书,虽有杀害李大钊这样的滔天大罪,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但也有创建东北大学的功绩。他直接表示:一定要办东北大学,自己没文化吃亏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哪怕少养五万陆军,花多少钱都愿意。
于是学校在沈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设理工专业,在沈阳文学专门学校基础上设文法专业,高起点创办——全国院校里,除了清华、北大,它起点算高的。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执掌奉系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主张革新,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建了全国首个建筑系。梁思成刚回国时,梁启超推荐他去清华或东北大学,所以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执教,让学校建筑、土木专业实力大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开始流亡,辗转四川、北京、陕西等地。到陕西时,“西安事变”中能看到东北大学师生身影。之后,东北大学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建西北工学院,当时是全国顶级工学院。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回迁东北,曾在佳木斯、丹东、本溪、梅河口流转,后来还去过北京,建国后回到辽宁。回辽宁后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分出去建东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理科一部分分出去建东北师范大学;向吉林大学分出部分专业助建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大);部分专业分到大连理工,比如建筑专业分到西安建筑学院(后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属“建筑老八校”)。虽支援了不少院校,实力受影响,但核心专业没被拿走。
建国后,东北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大学承担重要职能。1950-1980年院系调整中,清华、哈工大、西交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厦大的机电、冶金、自动化、金融、市政、建筑、土木等不错的专业,都并入东北大学。当时这些专业就像现在的计算机、电子信息一样热门。因国家重点发展东北,沈阳是老工业基地核心,东北大学虽分出部分专业,实力却没减反增,当时是全国顶级院校,能比肩上海交大,清华、华北部分院校不是对手。
1960年,东北大学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有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资格,形成完整本硕博体系——1981年就有博士点、硕士点的院校,现在也是好学校。到1981年,东北大学发展计划成型,成全国顶级强校。1993年正式改名为东北大学;2000年全国学科评估时,自动化仍全国第一。后来在秦皇岛设分校,九十年代校区建设完善。
2000年左右,东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的地位确立,是辽宁省和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内工科绝对强势的院校。所以东北大学绝不是“985守门员”,而是985工科里的强校。
除了工科,东北大学理学也不弱,物理、化学虽几经分离,但不断建设,在全国行业内数得着;文科方面,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金融、法学等也不差。它是理工文全面发展的强校,且保研比例超30%——全国能达到这个比例的院校没多少。学校整体升学率超50%,自动化、机械、材料、计算机这些优势专业升学率近70%,升学去向基本是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
东北大学是985、211,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共建,每年经费近100亿,保研比例超30%,单看这些几乎挑不出毛病。
虽说是985,但因为大家对它有偏见误解,录取分数不高。610到630分在很多省份只能上211,想读985没机会,可报东北大学,这个分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基本能录取。
东北大学工科实力突出,看家专业尤其强。比如自动化,曾一度全国第一;机械、冶金、材料、计算机也可圈可点,随便一个在全国进前十都没问题。说它是“985守门员”?要是它算,那“门槛”得多高?其实它是985工科里的强校。
再看东北大学到底强在哪。先看自动化,除了曾是全国第一,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学生还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足球机器人大赛,拿过国内首块该赛事金牌。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关键人物:中国无线电技术开创者王汉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佛硕士,曾在此任教)、国家控制学科创始人郎世俊(学校有郎世俊班)、国家自动化学科创始人李华天(研发出国家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梁思成、林徽因也曾在此任教,这些都奠定了学科地位。
自动化专业有复杂工业流程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液晶自动化国家科研创新平台等十几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0%的自动化本科生本科期间基本能进实验室参与学术课题。
学校在复杂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无人系统(如无人车、无人车间操作控制)等领域表现突出。
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基本去央企(甚至总部),像中国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电网、船舶,还有华为、比亚迪、一汽,要么做技术研发,要么去顶尖民企。东北大学升学率近70%,去向主要是哈工大、西交大、清华、浙大、上交、南大、中科大、北航、北理,除本校外基本是这些院校,去华科、东南的人较少。在东北大学看来,自家自动化就是国内一流。
材料专业也很牛,以冶金材料为主。宝钢、鞍钢、首钢很多先进成果用的是东北大学技术;珠港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极雪龙号破冰船的不少先进材料也出自这里。东北大学在冶金材料方向全国顶尖,因为它曾是国家冶金部直属“大儿子”。材料专业升学率也近70%,去向包括北大、清华、哈工大、西交大、浙大、上交、南大、华科、东南。其实东北大学好专业不止这两个,篇幅有限先讲这些。
东北大学的优势:一是建校早,二是办学没中断,每个历史阶段都抢眼,还奠定了东三省高等教育基本格局。
东北大学1921年正式成立。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建议:东北要发展,得培养自己的大学生和人才。张作霖没读过书,虽有杀害李大钊这样的滔天大罪,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但也有创建东北大学的功绩。他直接表示:一定要办东北大学,自己没文化吃亏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哪怕少养五万陆军,花多少钱都愿意。
于是学校在沈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设理工专业,在沈阳文学专门学校基础上设文法专业,高起点创办——全国院校里,除了清华、北大,它起点算高的。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执掌奉系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主张革新,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建了全国首个建筑系。梁思成刚回国时,梁启超推荐他去清华或东北大学,所以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执教,让学校建筑、土木专业实力大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开始流亡,辗转四川、北京、陕西等地。到陕西时,“西安事变”中能看到东北大学师生身影。之后,东北大学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建西北工学院,当时是全国顶级工学院。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回迁东北,曾在佳木斯、丹东、本溪、梅河口流转,后来还去过北京,建国后回到辽宁。回辽宁后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分出去建东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理科一部分分出去建东北师范大学;向吉林大学分出部分专业助建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大);部分专业分到大连理工,比如建筑专业分到西安建筑学院(后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属“建筑老八校”)。虽支援了不少院校,实力受影响,但核心专业没被拿走。
建国后,东北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大学承担重要职能。1950-1980年院系调整中,清华、哈工大、西交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厦大的机电、冶金、自动化、金融、市政、建筑、土木等不错的专业,都并入东北大学。当时这些专业就像现在的计算机、电子信息一样热门。因国家重点发展东北,沈阳是老工业基地核心,东北大学虽分出部分专业,实力却没减反增,当时是全国顶级院校,能比肩上海交大,清华、华北部分院校不是对手。
1960年,东北大学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有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资格,形成完整本硕博体系——1981年就有博士点、硕士点的院校,现在也是好学校。到1981年,东北大学发展计划成型,成全国顶级强校。1993年正式改名为东北大学;2000年全国学科评估时,自动化仍全国第一。后来在秦皇岛设分校,九十年代校区建设完善。
2000年左右,东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的地位确立,是辽宁省和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内工科绝对强势的院校。所以东北大学绝不是“985守门员”,而是985工科里的强校。
除了工科,东北大学理学也不弱,物理、化学虽几经分离,但不断建设,在全国行业内数得着;文科方面,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金融、法学等也不差。它是理工文全面发展的强校,且保研比例超30%——全国能达到这个比例的院校没多少。学校整体升学率超50%,自动化、机械、材料、计算机这些优势专业升学率近70%,升学去向基本是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